锂电
GGII:《2017年中国锂电池硅碳负极材料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2019-11-01 10:34:02


前言


       锂电池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市场常规型锂离子电池在能量密度提升上已到达其瓶颈,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碳负极材料储锂容量已基本达到极限,其石墨碳类负极材料容量已做到360mAh/g,已经接近372mAh/g的理论克容量,再想提升其空间已很难实现。而在这种背景下,克容量高达3500mAh/g以上的硅基负极材料应运而生,与石墨负极材料相比,硅负极材料的理论能量密度超其10倍以上。为了尽可能的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现国内众多企业已开始加大对硅基负极材料的研发与应用,截止2016年国内材料企业与电池企业已有部分实现小批量供应,预计在动力电池的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未来二年必将迎来锂电池硅碳负极材料的大爆发。

        据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锂电池硅碳负极材料产量为600吨,同比增长呈现近3倍增长,但市场总体体量仍然相对较小,占比全年锂电负极材料总产量不到1%,其整个锂电硅基材料行业仍处于酝酿发展时期;而影响其发展的关键因素有:

       1: 硅碳材料的生产技术不成熟:在硅碳负极的生产过程中,SiO的合金化为最为关键的步骤。但是目前国内的生产水平有限,和日韩等企业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目前国内企业真正能实现硅碳负极的月出货量在百吨级别企业尚处于空白。

       2:配套材料技术有待提高:硅碳负极材料作为新一代的高容量负极材料,其电池材料体系也作相应的升级。而目前国内与其配套的高镍三元正极材料(NCM811、NCA)、高压三元电解液、硅系粘接剂等发展水平有限,因此硅碳负极材料在国内尚未实现大批量的应用。

       3:规模化企业缺失,价格居高不下,电池及终端企业接受度低:常规的石墨类负极材料由于发展较为成熟,价格稳定且处于缓慢下滑阶段。而新型的硅碳负极材料由于工艺难度高且规模化效应低,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也是限制其应用的主要原因之一。未来,随着工艺技术的成熟和批量化生产带来的规模化效应的提高,其使用成本将逐渐降低。

       总体而言,硅碳材料在国内发展起步较晚,在材料本身技术与产品应用领域技术上相对落后,目前大部分国内电芯企业与材料企业均处于实验阶段,只有小部分企业进入小批量试产阶段,但未来随着国家政策对动力电池能量密度的激励,要求电池能量密度到2020年达到300Wh/kg。在政策性的推动下将进一步促使新能源动力电池的高速发展,硅碳材料作为高倍率、高能量型新材料是目前最具备产业化的首选材料,未来高能量密度动力电池的发展必将再进一步促进我国高能量密度电池的技术进步。硅碳负极材料未来市场需求量巨大,行业前景广阔。
 
       GGII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4月份国内上已有多家负极材料企业加大扩产硅碳材料,且也有多家跨行也的新进入者涉足布局硅碳负极材料,其新增产能将于2017年年底开始陆续投产,GGII预计硅碳材料行业即将在2018年开始真正大面积登上锂电池负极材料大舞台,未来必是作为新型负极材料重点发展路线之一。
2017年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通过对全国主要动力电池企业、负极材料企业、配套企业的实地调查,结合对负极材料行业领军人物的面对面采访,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从而撰写本报告。本报告对2016年及2017年中国硅碳负极材料行业的发展特点、产品技术路线、产量产值、未来市场情况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和分析,并对未来三年硅碳负极材料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GGII希望通过实际的调查研究,为投资者、业内人士、证券公司以及想了解中国硅碳负极材料行业的人,提供最准确最优参考价值的报告。
 
数据范围说明:
l  本报告数据更新至2017年 4月
l  本报告数据以中国大陆地区数据为主,全球其他地区数据少量涉及

报告售价: 中文版3万元,英文版6500美元
联系人:陈先生
research1@gaogong123.com 0755-26981898-717
版权说明:本报告版权归高工产研机器人研究所(GGII)所有,仅供被授权企业公司内部使用,不得扩散给任何第三方使用。


 


 
目 录


第一章、锂离子电池行业发展概况
第一节. 全球锂电池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第二节. 中国锂电池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第三节. 中国动力类电池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第四节. 中国数码类电池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第二章、动力电池终端市场及材料要求分析介绍
第一节.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概况分析
一、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概况分析
二、中国新能源客车市场概况分析
三、中国新能源专用车市场概况分析
第二节. 动力电池性能要求分析
一、新能源客车对动力电池的需求分析
二、新能源乘用车对动力电池的需求分析
三、新能源专用车对动力电池的需求分析
第三节. 提升锂电池能量密度核心控制点分析
一、国内现有正极材料技术性能分析概况
二、国内现有负极材料技术性能分析概况
三、负极材料在锂电池中体现作用性能分析

第三章、负极材料行业发展概况
第一节.锂电池负极材料种类简介
第二节. 负极材料发展特点及发展趋势
一、负极材料市场发展特点
二、负极材料市场未来发展趋势
第三节. 负极材料市场规模及预测
第四节. 负极材料市场竞争格局
第五节. 主要负极材料生产企业介绍
第六节. 新型负极材料各性能对比分析

第四章、硅碳负极材料发展概况分析
第一节.硅碳负极材料发展现状与特点分析
第二节.硅碳负极材料市场规模及预测
第三节.硅碳负极现状竞争格局分析
第四节.国内硅碳负极材料未来规划

第五章、国内终端市场与电池市场应用硅碳电池分析
第一节.终端市场对高能量密度电池需求分析
1、终端对高容量硅碳电池需求分析
第二节.国内锂电池市场对硅碳负极使用情况分析
1、中国锂电市场使用硅碳材料技术进展分析
2、电池厂总体对硅碳材料需求概况

第六章、硅碳成本与价格走势分析
第一节、硅碳负极材料生产工艺与成本结构分析
1、硅碳负极工艺及关键控制点
第二节、硅碳负极未来价格走势分析
第七章、硅碳负极发展支持政策及发展建议
第一节、国家对硅碳负极材料的研发支持情况
第二节、硅碳负极投资建议与风险分析

 
报告订购咨询

如果您有任何报告需求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0755 26981898(717)
Research1@gaogong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