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工洞见
GBII:铅酸电池“酸液横流”
2019-11-01 11:32:31
  【《高工锂电》7月刊 文|高工锂电产业研究所】上期《铅酸蓄电池回收市场形势严峻》一文介绍了目前我国铅酸蓄电池中铅污染及回收市场情况。(相关链接:http://www.gg-lb.com/asdisp2-65b095fb-14115-.html)毫无争议,铅酸电池中污染最严重的是铅,这也是公众最关注的问题,政策在制定方面也是围绕着铅的回收来展开。然而在实际中铅酸电池中的另一物质——酸液,却是较少提及的污染物,也正是这种较少的关注度使得酸液污染日趋严重。
 
  环境的酸痛
 
  铅酸电池中硫酸的浓度接近纯硫酸,酸液具有高溶解性,里面含有铅、无机盐等,废旧铅酸电池的酸液中还含有部分铅,如处理不当会严重污染大气及水体,废酸使水体的PH值发生变化,破坏自然缓冲作用,妨碍水体自净。若一地区长期遭到酸液污染,水质会逐渐恶化,周围土壤也会酸化危害渔业和农业生产。另外,强酸碱对人体也有危害,会引发各种病症。
 
  铅酸电池生产环节酸污染电池生产企业众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除少数大型企业生产较为规范外,大多中小企业生产环节存在违规操作、生产设备简陋、卫生防护不达标、污染设施运行不正常、废物处置不当等问题。
 
  在铅酸蓄电池的生产过程中,涂板工序、化成工序以及电池清洗工序会产生含铅的重金属废水,铅的污染对环境污染极大(在上期《铅酸蓄电池回收市场形势严峻》中已经阐述),而铅酸蓄电池在生产环节的酸的污染主要来源于酸雾、废酸排放,另外废弃的化成液及清洗极片的废水也含有一定浓度的硫酸。一些蓄电池生产区域及厂区酸雾弥漫,甚至出现酸雨腐蚀等现象。
 
  近年来,国家部门颁布了《铅蓄电池行业准入条件》,对行业的规范起到了积极作用,市场也淘汰了大部分生产不合规企业,限制生产不合环保要求的产品(如开口式普通铅蓄电池、干式荷电铅蓄电池等)。目前我国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达到2000多家,而产值规模达到500万元的企业不到200家,总体占比不到10%,大多数生产企业规模小,生产设施落后,操作不规范,对污水的处理工序简陋,造成了极大的环境污染。
 
  铅酸电池回收环节
 
    酸污染其实铅酸电池酸液的污染最容易忽略的就是在废旧电池回收环节。一般专业的铅酸蓄电池回收企业对废旧铅酸电池的回收处理都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来执行,废酸液都要经过净化分离,逐级过滤,生产出纯硫酸和高纯水,纯硫酸又可被循环利用作电解液。即使直接排放酸液也应要进行中和,以达到排放标准(图表1)

 
  回收企业主要是对铅酸电池中含铅部分的铅板进行回收,而对“利润价值不高”的酸液则直接排放,尤其是个体户对电池的回收也仅限于不带液的电池,酸液都是卖家自行处理,一些个体及单位将液体未经任何处理直接倾倒或者排放到下水道中。
 
  我国每年废旧铅酸电池的产生量约300万吨,铅酸电池中酸液含量(质量分数)20%,而没有资质的个体回收单位占比高达70%,每年有超过40万吨的废酸液直接排放到环境中,污染巨大(图表2)

 
  “酸痛”化解实非易事“酸痛”顽疾形成并非“一日之寒”,化解也非一朝一夕,铅酸电池的生产及回收处理环节中涉及政府部门、行业组织、企业及个人等利益主体,政府机构仅靠环保部也难以实现,企业也非仅限于生产回收企业,还包括电池销售、4S店等经营主体。多重主体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市场的无序。归纳起来,目前,铅酸电池处理方面主要存在监管不力、体系不全、成本不低等问题(图表3)
 

  监管不力
 
      铅酸蓄电池是《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的危险废品之一,对其回收处置都有严格的规定,但现实的情况是个体回收渠道占据着主力市场,回收市场无序混乱,正规军有心无力,铅及酸液污染日趋严重。
 
  监管确实不给力,但其实市场管理起来存在巨大的障碍:
 
  首先,铅酸电池应用广泛,废旧电池缺乏追踪机制,随意丢弃及无规范回收本身就不可避免;其次,政府方面,铅酸回收并不是政绩考核的指标,即使加大正规企业回收比例也并非由政府“看得见的手”去权衡,而是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去拿捏,再加上监管成本高,政府根本没有动力去监管铅酸电池回收市场;再者,铅酸电池回收带来的污染包括电池使用者的随意丢弃、个体商贩回收环节酸液倾倒、运输过程的污染、再加工不规范带来的污染等方面,链条较长,有时可能会跨区域,因此市场监管几乎成了“说说而已,不必当真”的最好诠释。
 
  体系不全
 
      铅酸电池涉及到生产者、销售者、使用者、回收者等多方主体,污染问题的权责不明确,正规体系很难健全。同时,危险废物综合经营许可证的单位市场准入门槛高,企业很难达到回收处置标准,目前国内专业的有资质的铅酸电池回收企业数量不多,相对于每年庞大的废旧电池产生量而言,“杯水车薪”已以行业不争的事实。
 
  成本不低
 
      铅酸电池正规军回收比重较低,战斗力不强,企业本身原因也是较重要的因素。企业处理废旧电池的成本高,特别是对利润不高的酸液处理,企业本身就没有动力驱使。正规企业酸液处理过程中的酸碱中和、提纯、冷却水等使用的设备购买及折旧、设备运转的耗电、土地费用、人力成本、税费等成本已使企业基本处于非盈利状态,如果回收量不足,亏损是情理之中的事。
 
  正规企业按正常流程处理一吨铅酸电池的成本大约在4000元左右,而小作坊“散军”处理成本只有几百元,相较而言,“正规军”毫无竞争优势。
 
  2013年我国铅酸电池产量超过2亿千伏安时,增长率达到17%,预计这一产量规模在“可预见的时期内”仍能保持较快速度的增长。而无论是在生产还是回收环节,铅酸蓄电池都无法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处理好污染的问题,即使政策上的监管力度加强,但仍无法避免产品本身的特点所带来的外部不经济效应。
 
  最切实可行的办法也许不仅是死磕如何去监管、如何去防止、如何去治理,而是如何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找到这种产品的可替代品,而这种替代品在实用价值及对环境的污染方面均表现出绝对的发展潜力,这样“标本兼治”才能彻底根治“酸痛之疡”。
 
报告订购咨询

如果您有任何报告需求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0755 26981898(717)
Research1@gaogong123.com